张诗容分享认知负荷与多模态学习研究成果

发布者:贾倩发布时间:2025-10-17浏览次数:10

10月15日下午,科技人文讲堂暨心理学前沿论坛第48期在东区人文楼B311会议室成功举办。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张诗容博士应邀作题为《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引导学习:从认知负荷视角出发》的专题报告。心理学系执行主任孔燕教授、副主任张效初教授及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方向的多位教师与研究生参会。孔燕教授主持并致开场辞,对张诗容博士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张诗容博士以清晰的研究思路为线索,层次分明地介绍了自己在博士及博士后阶段主导的三项代表性研究,内容涵盖认知负荷测量、多模态学习与跨语际元认知等领域。她分享道,博士期间的研究更具探索性和广度,而博士后阶段的工作则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入,展现出从宏观到精研、从探索到聚焦的学术成长轨迹。报告伊始,张诗容博士首先向大家解释了“认知负荷”这一核心概念,并提醒大家将其与“认知努力”的概念进行区分。她介绍,目前学界通常将认知负荷划分为三类,并针对各类提出了不同的策略:在处理困难任务时,我们倾向于简化内生负荷、减少外生负荷,而优化和增加相关负荷,以促进有效学习。

在具体研究分享中,张诗容博士介绍,她与团队在多模态学习与认知负荷领域的探索表明,在面对文本与图像分离的材料时,使用手指指点策略的学习者表现出更高的学习成效;然而,鼠标指点策略和标注提示的同时出现,并未对学习起到积极作用,反而会降低学习效果。她指出,这一结果提示教育技术设计者,在学习界面中增加交互元素时,应充分权衡其可能的认知成本。基于前期研究,她与研究团队通过多语言访谈与跨文化验证,在更大的样本尺度上探究学生如何感知认知努力,并构建了首个系统评估跨语际学习认知负荷的测量工具。

展望未来,张诗容博士表示,她将继续关注沉浸式学习、认知负荷建模以及数字与AI时代的认知健康等前沿议题,致力于回答教育心理学界的两个核心问题:人类如何学习,以及技术如何促进或阻碍知识的获得与迁移。她希望通过整合心理学、学习科学、心理健康与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推动认知健康与教育实践的融合发展。

在提问与交流环节,师生们就认知负荷领域的通用指标及测量方法、认知负荷的个性化特征、神经成像手段的引入、研究成果的创新转化等话题与张诗容博士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讲座现场气氛融洽热烈,活动在掌声与思考中圆满结束。

张诗容,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和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她于2023年在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获得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师从认知负荷理论的开创者Fred Paas教授。她的研究融合了心理学、学习科学和认知科学,重点探讨教学设计、自我调节学习和技术增强学习,尤其关注支撑有效学习的认知与元认知过程。她的研究成果已发表于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以及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等重要刊物。她还担任着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等顶尖期刊的客座编辑和审稿人。


(心理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