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科技传播系2025级全体研究生在徐奇智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以下简称“安少社”)开展专业认知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将课堂理论与业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传媒行业的实际运作,探寻在科技赋能下,现代出版业的创新与发展之路。
立足专业视野,探访行业标杆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于1984年,隶属安徽出版集团暨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该社秉持“心存孩子,面向未来”的出版理念,历经三十余年发展,已成为一家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的童书出版机构,综合实力稳居中国少儿出版第一方阵。其深厚的行业积淀与创新探索,为同学们提供了观察现代出版业态的绝佳窗口。
循迹出版现场:从精品力作到前沿融合
编辑丁倩带领同学近距离参观历年来荣获各类奖项的重点图书,这些作品生动展现安少社长期坚守“品牌出版,出版品牌”战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近三年,安少社共有117种686册图书分获各级各类图书奖,生动诠释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出版实践成效。


同学们还近距离观察了编辑的工作环境。编辑们围绕选题策划与内容打磨的日常,让课堂中“媒介策划”“内容把关”等理论概念落到了实处。
随后一场分享交流会在会议室展开。丁倩围绕“编辑职业的内涵与外延” 与同学们深入交流,结合自身从业经历,详细讲解了编辑需具备的文字功底、选题判断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核心素养,以及当下出版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骨干编辑邵雅芸结合自身实践,分享了“做书背后的故事”,将抽象的职业概念转化为鲜活的个人体验,生动地勾勒出编辑的职业画像。她指出,编辑是一个“非常注重积累”的“杂家”,并且需具备批判性思维——“不轻信名家,敢于质疑,多方求证”,做好“内容传递的守门人”。
邵雅芸以原创科普丛书《我的“中国芯”》为例,娓娓道来一个好选题从0到1的历程。这套从2019年萌生创意至2023年正式出版的丛书,体现了“五年磨一剑”的坚守。编辑团队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架桥”,既坚持图画服务于准确严谨的知识内容,又同作者与画手反复沟通,在科学严谨性与艺术表现力之间寻求平衡。这一案例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编辑作为“内容守门人”的责任、“死磕到底”的专业精神,以及“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成就感和“热爱万岁”的职业激情。

具有古生物学专业背景的方军分享了他的跨界出版经历。他坦言,进入出版行业虽属偶然,但理工科训练赋予他独特的思维视角。从自己写作科普书稿到通过面试进入安少社,两年来的工作让他深感这一行业的价值。
当谈到想传递给行业新人的观点或建议时,方军表示,“遇到认准的事,要敢于去做,不要怕。”他以自己策划的第一本图书《每天认识一只中国恐龙》为例,生动讲述了如何从中国古动物馆的微信公众号线上活动中捕捉到这一选题,并最终促成出版的故事。尽管当时初入行经验尚浅,但他没有因自己的新人身份而犹豫,而是主动联系馆方,积极推动选题落地。“这个经历告诉我,出版不是一个‘等靠要’的行业。”他补充道,“理工科的背景给了我理解内容的深度,但‘敢于去做’的行动力,才是将想法变为现实的关键。”

碰撞与启迪:科大特色的跨界对话
本次活动中,与两位在安少社实习的科大研究生同学的交流成为亮点。他们分享了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编校流程,实现文本校对、数据核验的智能化升级。这一案例让同学们意识到,在媒体深刻变革的今天,技术素养可为新闻传播学子提供独特的竞争优势。
结语: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升华
此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传播学子赴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深度参访,以沉浸式行业实践为载体,为同学们搭建起课堂理论与业界实操深度衔接的坚实桥梁。
活动中,同学们通过近距离观摩出版全流程、聆听资深编辑的经验分享,对“编辑”职业的认知从抽象概念逐步转化为具象认知:它既是《我的 “中国芯”》历时五年打磨所彰显的精益求精的 “工匠精神”,是编辑团队在内容创作中坚守导向、严把质量的 “守门人责任”,是方军跨界转型所展现的 “专业韧性与实践行动力”,亦是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编校流程所体现的 “创新意识与技术赋能思维”。
对于科大学子而言,此次参访更让大家深刻领会到学校“科技与人文交叉融合”办学特色在传媒领域的实践价值。在技术革新持续加速的当下,如何始终保持对内容创作的敬畏之心、对出版品质的执着追求,同时主动拥抱行业变化、善用技术赋能专业发展,成为每位未来传媒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科技传播系 刘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