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星研究员做客科学技术史高水平学术讲座 揭秘“谁是我们的祖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1-19浏览次数:85

 
  1月15日晚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作客中国科大,带来一场题为“谁是我们的祖先”的精彩学术讲座。该讲座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技术史高水平学术讲座系列之一。校博物馆馆长张居中教授主持报告会,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执行主任石云里教授等及其他院系师生百余人参加了讲座。 
 
  
 
  讲座就“我们是20万年前诞生在非洲的‘现代人’的后裔吗?”“东亚地区10-5万年前发生过本土人群大灭绝吗?”“化石材料、考古证据与分子生物学信息谁更可靠?”“中国现代人群本土演化的论断是民族主义作祟吗?”等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 
 
  
 
  首先,高星研究员区别了“人类起源”与“现代人起源”的不同。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人类是在200-180万年前从非洲迁徙过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都来自非洲。然而,在进化阶段上称为晚期智人(Homo sapiens sapiens)的现代人类,是有别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的一个新的物种,拥有与现时人群大体一致的肌肉与骨骼构造、大脑重量与结构,其行为方式有别于之前的人类,出现的时间约为4-5万年前至10-20万年前。 
 
  
 
  问题是,我们是20万年前诞生在非洲的“现代人”的后裔吗?1987年,美国3位遗传学家以现生人群的线粒体DNA研究结果推定,从母系角度追溯,提出“夏娃假说”,提出早期现代人群可能在10万年之后走出非洲,10万年之后先后来到欧亚美大陆,即所谓“走出非洲说”,或称为“替代说”。而欧亚美大陆10万年以前的居民因最后冰期气候恶化都灭绝了,也就是说,现在全世界的居民都是20万年前非洲一位老祖母的后代。2000年左右,又有遗传学家以现生人群的Y染色体,从父系角度做追溯,提出“亚当假说”,并提出早期现代人群可能不止一次走出非洲。现代人大概在20-1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其他地区的现代人都是在非洲诞生的早期现代人群向外迁徙扩散的结果。 
 
  
 
  那么东亚地区10-5万年前的本土人群灭绝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化石上提取古DNA或其他遗传信息尚存在很大局限,很多结论是从现生人群的遗传变异做溯源推导,而不是提供直接证据。很多中西学者指出,该学说的若干漏洞,甚至根据所谓的“分子生物钟”提出“现代人”可以出现在500万年前,从而否定该学说的证据与论述逻辑。 
  再者,中国已经发现的百余处人类化石材料为更新世以来本地人类连续演化、镶嵌进化和与外来人群有过少量基因交流提供了系统性的实证。中国古人类头骨上表现出很多共同的、在时序上连续性的形态特征,颜面在水平方向扁平, 鼻梁矮, 鼻腔与眼眶之间骨表面平或稍凹,眼眶近长方形, 上颌骨颧突下缘弯曲,与上颌体连接处位置较高,额骨与鼻骨和上颌骨相接的骨缝呈大致水平的弧形,额骨正中线上最突出处靠下,头骨最宽处在中三分之一部的后段,早期较强而中期较弱的正中矢状脊,上门齿呈铲形等。  
 
  
 
  20世纪90年代,吴新智院士提出东亚地区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说(Continuity with Hybridization)”,核心论点为:东亚地区自直立人以来人类进化是连续的,不存在演化链条的中断,其间未发生过大规模外来人群对本土人群的替代,该地区古人类与外界有过一定程度的隔离,使其得以保持区域特点,在形态上有别于旧大陆西侧的人群;本土与外界人群的基因交流发生过并与时俱增,这使得该地区的人类与外界人群作为同一物种得以维系,但这种基因的混合、交流与本土人群的代代相传相比是次要的,本地主体人群与少量外来移民之间是融合的关系,而非替代。
  高星还指出,“多地区进化说”并非只是中国学者提出。该假说最初由西方学者魏敦瑞(德国-美国)提出,后经美国人类学家 Wolpoff 发展推广,目前越来越多的欧洲考古学家成为“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拥趸。它是目前在已有材料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在诸多假说中最能合理解释中国古人类化石和考古遗存特点、能最大程度整合各方面证据和论述的学说,而非出自研究者狭隘的民族情感,也绝非少数中国学者的自娱自乐。当然,该学说尚需更多更系统的材料加以佐证。 
  最后,高星研究员提出了自己对人类起源问题研究的观察与思考:现代人起源的真理只有一个,必将会有新的理论打破目前观点的对立,而解决这一问题则有赖于多学科的交叉、多方面的证据和各领域优势的发挥。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对讲座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提问,高星一一解答。
 
  
 
  高星,著名旧石器时期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1985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人类学系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起源、史前人类技术与行为,致力于从物质遗存的角度探讨现代人类起源。学术成果丰富,先后发表核心期刊论文90余篇、科普文章50余篇,代表专著9部,并担任《第四纪研究》、《人类学学报》、《化石》、The Review of Archaeology、L’ anthropologie等多部学术期刊与杂志的副主编、编委职务。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研究生院、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