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专业代码:010108)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面向未来科技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注重文理知识融会贯通,具有科技哲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文理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毕业生既可从事与科技哲学、科技创新、科技战略、科技政策、科技文化等相关的科研或教学工作,也可从事科技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还可以在社会急需的新学科领域从事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或管理工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
1.科技创新与方法2.科学文化与传播
3.科学技术与社会4.科技政策与管理
5.科技伦理与治理6.科学心理与认知
三、课程类型和学分要求
1. 硕士培养模式。通过硕士研究生招生统考或免试推荐等形式,取得我校硕士研究生资格者。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时,取得的总学分不低于35 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7 学分,硕士学科基础课不少于6 学分,硕士专业基础不少于6 学分,素质类课程不超过3 学分,开题报告1 学分,学术报告1 学分,研究实践1 学分。
2. 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学生在读硕士研究生完成硕士阶段基本学习任务,通过博士生资格考核,可以取得博士生资格。硕博连读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时,取得的总学分不低于45 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11 学分,硕士学科基础课不少于 6 学分,硕士专业基础课不少于 6 学分,博士专业课不少于 4学分,素质类课程不超过3 学分,博士论文开题报告2 学分,学术报告1 学分,研究实践 1 学分。跨专业硕博连读生须增选 4 门以上本专业硕士课程。
4. 普通博士生培养模式。已取得硕士学位,通过我校博士生资格考核者。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时,取得的总学分不低于16 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4 学分,博士专业课不少于4 学分,素质类课程不超过3 学分,开题报告2 学分,学术报告1 学分,研究实践1 学分。跨专业入学的博士生须增选4 门以上本专业硕士课程。
四、研究生培养过程要求
1. 博士资格考试:申请攻读博士学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训练准备,原则上要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规定的符合科技哲学博士学位申请标准的期刊至少发表(或录用)一篇学术论文方取得报名资格。研究生进入博士阶段之前须通过本学科统一组织的博士资格考试,考试时间安排在统考生的博士入学选拔之后,与统考生复试合并进行,统考生未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者视同复试未通过,不能录取;硕转博的研究生未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者可以申请下一年度再次参加博士资格考试,再次不通过者,不能申请转为博士生。
2. 开题报告:博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及评审过程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开题报告的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一般应在博士培养阶段的第三或第四学期内完成(硕博连读研究生最早可在第二学期内进行);开题报告由博士生所在一级学科组织;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由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人数不少于5 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博士生导师不少于3 人);达到或超过三分之二的评审专家同意通过的方可通过;开题报告不通过的博士研究生可以申请在下一学期重新开题。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完成,评审组由3 位专家组成,其中副教授不少于2 名。
3. 中期检查:博士学位论文的中期检查报告及评审过程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中期检查应在研究生通过开题报告之后或再后的学期内进行;中期检查报告及评审由博士生所在一级学科组织;博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报告评审小组的组成及通过办法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不通过的博士研究生可以申请在下一学期再次进行中期检查。
4. 毕业答辩:博士学位论文的毕业答辩应在研究生通过中期检查之后进行;具体要求参见研究生院的相关规定。
5. 国际学术交流:鼓励博士生在学期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交流学术论文或短期出境访学一次;参加学术会议或短期访学后,博士生应及时向所在系教学办公室提交有关证明材料。
6. 学术报告: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听取不少于10 场次的学术报告会,并得到报告会组织单位的认定和学科点的认可;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在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至少1 次,并及时向所在系教学办公室提交有关论文报告证明材料。学位点每学期举办学术论坛,在学期间硕士生须完成一次学术报告,普通博士生须完成二次学术报告,硕博连读生须完成三次学术报告。
7. 研究实践: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积极主动参加各类学习研究实践,如助教、组织学术活动、参与科研项目,协助导师或学科点进行其它学术研究工作。根据工作实绩,计入相应学分。
8. 学位论文:研究生申请学位前,必须满足本学科规定的科研成果要求。硕士研究生应邀参加国内外较高水平专业学术会议且有口头报告的学术论文,经导师和学位点专家组鉴定通过,可等同为达到申请学位要求。
五、选课要求和课程设置列表
1. 公共必修课和素质类课程列表由学校统一设置和要求。
2. 超出学分要求的基础课,学生可以申请调整为专业选修课。
3. 跨专业就读的博士生必须选修至少4 门本专业硕士阶段的基础课或专业课。研究生中途由其他专业转入本专业,应按照本专业课程要求补修课程,已修课程符合本专业要求的,可以计入学位课程学分。
4. 研究生选修本专业培养方案以外的研究生课程,经导师签字同意,可以算作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5. 研究生补修本科生课程所获学分不计入学位课程学分。本专业课程设置列表如下:
硕士学科基础课:
PHIL6001P | 西方科学哲学导论 | 80 | 4 |
PHIL6002P | 西方哲学经典原著选读 | 80 | 4 |
PHIL6003P | 中西哲学史导论 | 80 | 4 |
PHIL6004P | 科学文化概论 | 80 | 4 |
PHIL6005P | 科学思想史 | 80 | 4 |
PHIL6006P | 科技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80 | 4 |
硕士专业基础课:
PHIL6007P | 科技伦理学 | 80 | 4 |
PHIL6008P | 科学社会学 | 80 | 4 |
PHIL6009P | 中西会通创造学 | 80 | 4 |
PHIL6010P | 科技原始创新引论 | 60 | 3 |
PHIL6011P | 生命医学及工程伦理 | 60 | 3 |
PHIL6012P | 技术哲学与技术史 | 80 | 4 |
PHIL6013P | 认知科学哲学 | 60 | 3 |
PHIL6014P | 现代交叉科学研究 | 60 | 3 |
PHIL6015P | 科学计量学 | 60 | 3 |
PHIL6016P | 科学知识社会学 | 60 | 3 |
PHIL6017P | 社会认知心理学 | 60 | 3 |
PHIL6018P | 科技哲学专业研究实践 | 40 | 2 |
硕士专业选修课:
PHIL6401P | 人工智能与逻辑 | 80 | 4 |
PHIL6402P | 认知科学问题研究 | 80 | 4 |
PHIL6403P | 创新理论与社会发展研究 | 80 | 4 |
PHIL6404P | STS 专题研究 I(新兴科技伦 理) | 60 | 3 |
PHIL6405P | STS 专题研究II(新兴科技治 理) | 60 | 3 |
PHIL6406P | 逻辑学 | 80 | 4 |
PHIL6407P | 文化哲学专题研究 | 60 | 3 |
博士专业课:
PHIL7001P | 科技哲学前沿问题专题研究 | 80 | 4 |
PHIL7002P | 科技哲学专业文献研读 | 80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