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下午,《阅壤——月壤科研成果主题艺术展》在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式开幕。值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3年科技活动周与中国航天日举办之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围绕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月壤研究的科研成果,策划了《阅壤——月壤科研成果主题艺术展》——中国科大站。
据介绍,本次艺术展以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呈现了一批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个研究月壤的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IN THE LAB科学摄影小组联合创作的多形态科技艺术作品。这也是《阅壤》艺术展自2022年在北京进行首展后的第二次展出。
在展览开幕式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院士对此次展览发表了致辞,包校长表示,一方面,去年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中科大共建深空探测实验室;科大的专家也参与了嫦娥工程的工作;此外,中国航天日第八届选在合肥举办,“格物致知,叩问苍穹”是本届的主题,我们要从物质、艺术方面来“知”。今天的展览非常有意义,是一次科学与艺术的交汇。
开幕式结束后,此次展览策展人、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老师孙越引导嘉宾参观展区,并对展品进行详细介绍。进入展厅,就能看到一个名为《月秤》的装置作品,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以及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后完成的落体实验。从伽利略的假说到登月释放的羽毛,月球成为衡量人类技术进步的秤砣。
横亘在展厅中央的16个透明手套箱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这个名叫《月上映浪》的作品还原了科学家研究月壤的工作场景,月壤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腐蚀,因此需要真空罐和手套箱保存月壤。在这个装置作品中,观众可以操作手套箱里的版画滚筒,在研创团队模拟真实月壤构成而仿制的“人造月壤”表面,印刷出这十六朵经过历代艺术家想象、总结和创作的浪花图案。
除了包含月秤、模拟月壤手套箱等艺术装置作品,该展览会上还有二十余件高清晰度的显微月壤颗粒图像。
据悉,此次展览通过“月壤研究成果科技艺术作品”板块、“人类探月文献美育体验”板块、“万人赏月互动影像”三个部分,带领观众进入人类探月史上最具清晰度和可读性的显微月壤颗粒图像,解读月球的诸种科学问题、历史时刻、文化现象,共同探究隐藏在月壤尘埃中的宇宙奥秘,交流分享每人心目中的月亮。
《阅壤》展览的创作思路、方法以及最终成果,很好地展示了艺术与科学跨界合作的有效模式。前沿的科学内容借用艺术的思维让大众触手可及,在传播中拥有了更强的情感性与可及性。
(文:张薇 / 图:刘健、焦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