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举办新华社进校园主题讲座

发布者:刘凤发布时间:2021-06-12浏览次数:245

611日下午14时,中国科大“科技人文讲堂”暨“中国科大传播论坛”系列讲座之七十八在东区二教2321教室举办。此次讲座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建系20周年系庆系列活动”之一。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杜宇、何曦悦和戴威受邀开展“新华社进校园”主题讲座,从自身经历出发分享新华社工作的点滴并回答学生提问。新华社安徽分社副社长汪延、新华社安徽分社副总编代群、中国科大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朱霁平、中国科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褚建勋出席讲座,科技传播系执行主任周荣庭教授主持会议,汪延副社长为本次讲座活动致辞。


汪延副社长


周荣庭老师回顾了我校科技传播系与新华社的合作历史与紧密关系,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社会培养大量一流科技新闻人才。褚建勋老师也表示,科技传播系与新华社交流由来已久,此次“新华社进校园”主题讲座的举办,更是倍感亲切。随后,中国科大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朱霁平向新华社安徽分社副社长汪延赠送科大“孺子牛”剪花,对新华社安徽分社一行的来访交流表示热烈欢迎。


左:朱霁平,右:汪延

左:周荣庭,右:褚建勋


    讲座伊始,杜宇老师别开生面地用一组组精美的图片开始了自己的分享。2016年至2020年,杜老师作为摄影记者被外派至印度尼西亚,驻外期间,曾多次参与国家领导高访。杜老师表示,作为一名摄影记者,镜头语言是最佳表达方式。他通过一张张照片向同学们展示了镜头下的“千岛之国”。此外,杜老师还分享了在体育报道、突发事件处理以及生态自然拍摄上的经验。


杜宇


何曦悦老师站在对外报道视角上表示,想要做好对外宣传,必须学会讲好中国故事。她向同学展示了新华社对外报道视频案例,并强调要选择外国人、年轻人乐见的形式,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同时也要体现温暖、人性、冲突与转折。何老师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后,曾于上海新华社分社工作三年,采写的英文稿件多次被BBC、法新社等境外主流媒体转载。


何曦悦


从“六一儿童节”的童年记忆到抗洪中的银发老人,戴威以趣味诙谐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新华社“也可以这样”。2019年,戴老师从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毕业,作为一名融合报道记者加入新华社,入社后先后参与抗疫、抗洪等战役性报道。他强调对新闻工作者而言,初心和热情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戴威


三位新华社青年记者的分享让学生受益匪浅,大家积极与记者前辈们进行沟通交流,并对报道中的细节问题展开讨论。三位老师对大家关切的“不同国家新闻报道中的领导人形象”“学校摄影课程与新闻实践拍摄之间的差异”“如何处理对外报道中关注点失焦”等问题展开详细解答。

周荣庭老师对主讲的新华社记者们表示衷心感谢,感谢他们带来的充满趣味性和经验性的分享内容,同时期待同学们将来能够前往新华社实习和工作,也期待科技传播系与新华社未来开展更多合作,讲座在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供稿:吴家玲

图片:辛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