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青年数学史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邓曼妮发布时间:2023-12-13浏览次数:538

2023年12月2日至3日,第三届青年数学史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师生活动中心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联合主办,中国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承办。

会议合影

中国科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曹婧博特任副研究员主持会议开幕式,人文学院执行院长石云里教授,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副理事长、内蒙古师范大学代钦教授分别致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钮卫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纪志刚教授、萨日娜教授、吕鹏副教授,东华大学徐泽林教授,中山大学朱一文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郭园园副研究员、王涛副研究员、潘澍原助理研究员,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延安大学和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党校的青年学者及博士生等近40人出席现场会议。西北大学唐泉教授、王昌教授,河北师范大学王淑红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周霄汉副研究员等近30位学者在线参加会议。

中国科大人文学院执行院长石云里教授致辞

石云里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向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表达了感谢,对前来参会的各位专家和青年学者表示热烈欢迎;石云里教授回顾了数学史学科在中国科技史学科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强调与数学史学者的交流对于其他科学史学科具有特别的意义,并期待将来数学史学者能够更多地来中国科大交流访问。

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副理事长、内蒙古师范大学代钦教授致辞

代钦教授在致辞中感谢中国科大对举办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回顾了前两届青年数学史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历程;代钦教授指出数学史研究应积极回应国家对中华民族优秀数学文化进入课堂的倡议,对当前中小学教材数学史内容的编写提供专业指导,因此数学史学者的责任不仅在于对古代数学文献的整理研究,更在于让数学史专业服务于当前的教育。

本次会议设置了13场学术报告,内容涉及中国古代数学史、西方古代数学史和近现代数学史。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教师魏雪刚博士报告《“勾股”的原始意义及其涵义认知的历史演变》,以《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为核心文献,考证“勾股”的原始意义,探究历史上“勾股”涵义的变迁历程,分析了导致复杂认知的深层根源。

魏雪刚博士报告《“勾股”的原始意义及其涵义认知的历史演变》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王思琛报告《〈算学宝鉴〉中的互换算法与图示》,通过比较明代算书《算学宝鉴》与其他前代算书,梳理了互换算法的题目类型从简单的物物交换转变为价格比率的历史过程,从而探讨了明代数学的实用性特点。

王思琛博士报告《〈算学宝鉴〉中的互换算法与图示》 

中山大学博士生刘庆隆报告《中西音律中的数学实践辨析——以纯律为中心》,通过论述纯律在古希腊数学中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附属理论,而中国音律系统的发展有着全然不同的数学实践方式,造就了中国音乐律制的独特性,进而探讨数学实践传统对音乐数学和音乐形式的影响。 

刘庆隆博士报告《中西音律中的数学实践辨析——以纯律为中心》 

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党校青年教师贾洪岩博士报告《〈借根方比例〉中开方算法之来源新探》,通过对比分析相关算书,指出《借根方比例》中的高次幂开方算法和高次幂方程解法是清初算学家“会通中西”之成果,揭示了清初算学家基于中算传统并借鉴《算法纂要总纲》、《借根方算法》、《少广拾遗》之内容构造出了相关算法的途径。 

贾洪岩博士报告《〈借根方比例〉中开方算法之来源新探》 

上海交通大学丁海亮(Guilherme Luiz Grüdtner)博士后做英文报告“From the Area of the Circle to the Surface of the Sphere: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ults”(从圆面积到球体表面积:对结果的一种解释),着重分析了阿基米德证明圆面积公式、球体体积公式和球体表面积公式的过程,展示了阿基米德的证明技巧,并论证了希腊数学家如何通过数学使这三个定理相联系。

丁海亮博士后做报告“From the Area of the Circle to the Surface of the Sphere: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ults” 

上海交通大学吕鹏副教授报告《对印度天算文献中的“表影”问题的梳理》,通过解读《婆罗摩修正体系》中的一章题为“表影等知识”的专门章节,将印度表影问题分为天文表影问题、立表测影问题和相似三角问题等三类,并尝试分析其背后知识来源的多样性。 

吕鹏副教授报告《对印度天算文献中的“表影”问题的梳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纪辰博士后报告《〈晓庵新法〉对〈崇祯历书〉交食算法中迭代运算的改订与发展》,通过对《晓庵新法》与《崇祯历书》的深入比较分析,发现王锡阐对《崇祯历书》交食算法两处迭代运算进行了改订,还推广了迭代运算的应用,对《御制历象考成》产生了影响。

纪辰博士后线上报告《〈晓庵新法〉对〈崇祯历书〉交食算法中迭代运算的改订与发展》

中山大学博士生陈思宇报告《析浑圆寻勾股:梅文鼎的解圆实作探究》,探讨了梅文鼎如何在《堑堵测量》中通过将容圆之方解剖为《九章算术》“商功章”的几何体,进而借助相似勾股形的比例关系进行黄赤互求,最终与西术“三角八线”殊途同归,强调了堑堵、鳖臑等几何体在梅氏解圆实作中的价值。

陈思宇博士报告《析浑圆寻勾股:梅文鼎的解圆实作探究》

庄蕙芷博士报告《再论〈周髀算经〉中的“圆方图”与“方圆图”》,参考《北大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中“三方三圆”的宇宙模型,将《周髀算经》中外方内圆者定为“圆方图”、外圆内方者定为“方圆图”,认为此二图分别代表着地大天小的盖天说以及天大地小的浑天说两种不同的宇宙观。

庄蕙芷博士报告《再论〈周髀算经〉中的“圆方图”与“方圆图”》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生夏庆卓报告《新出北大秦简算书中度量衡单位制研究》,对最新公布的《北京大学藏秦简牍》进行分析,分别从长度单位制、重量单位制和容量单位制三个方面讨论了有关秦制中的度量衡问题。

夏庆卓博士报告《新出北大秦简算书中度量衡单位制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王鑫义博士报告《算法设计与算理阐发:戴煦〈外切密率〉“立术之原”探赜》,主要关注戴煦在《外切密率》中所设计的“改率数”、“添分母”和“变易之”等相关算法和对“立术之原”的阐发,通过对比较戴煦与其他中算家的不同方法,揭示中算家在研究割圆捷术方面的异同之处。

王鑫义博士报告《算法设计与算理阐发:戴煦〈外切密率〉“立术之原”探赜》

延安大学讲师杨保强博士报告《本原还是二重传递:伽罗瓦定理真的错了吗?》,通过引入与伽罗瓦的本原群相应的“二重传递方程”概念,利用古证复原或数学实操的方法复原伽罗瓦对本原方程的真实认识,证实伽罗瓦定理中的“本原方程”实际所指乃二重传递方程,伽罗瓦的定理并无差错。

杨保强博士报告《本原还是二重传递:伽罗瓦定理真的错了吗?》

内蒙古师范大学博士生胡卓群报告《美国得州拓扑学派的诞生》,梳理了美国得州拓扑学派核心人物罗伯特·李·穆尔的主要生活经历,探究其几何学研究的学术谱系,还原穆尔教学法的具体内容及后人对该方法的改进与推广,归纳总结得州拓扑学派重要成员的学术成果,并简要叙述得州学派和波兰学派的学术交流情况。

胡卓群博士报告《美国得州拓扑学派的诞生》

石云里、代钦、纪志刚、徐泽林、钮卫星、萨日娜、唐泉、朱一文、王昌、王淑红、庄蕙芷、郭园园、王涛、周霄汉、潘澍原、魏雪刚、潘钺等老师就报告进行了点评与对谈。

本次青年数学史学术研讨会是一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学术盛会。纪志刚教授在闭幕总结中感谢了中国科大对本次会议的支持,回顾了吴文俊院士为中国数学史学科发展和中国科大的数学教育作出的杰出贡献,期待青年数学史系列会议成为中国数学史学科“弦歌不辍”的代表,助力数学史研究新生力量的茁壮成长。朱一文教授回顾了前两次青年数学史学术研讨会的组织过程,指出青年学者对数学史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分享了自己从事数学史研究的心得体会,期待青年数学史学者在扎根于文献的基础上多开拓一些想象力,去得出新的结论、讲出新的故事,谱写属于数学史学科的新篇章。

纪志刚教授作会议总结

朱一文教授作会议总结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