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7 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云南大学教授徐星应邀在中国科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阳光盒子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了一场引人入胜的科普讲座,讲座以“如何复原生命演化历史——以鸟类起源研究为例”为主题,结合大量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研究数据,对科学家如何复原生命演化的历史进行讲解。讲座由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石云里主持。
徐星院士首先以人类文明史的复原为引,类比阐述了生命历史复原的两种关键数据类型。现生生物体携带的表型信息和分子序列等,犹如历史的文字记录,为我们勾勒出生命之树的大致轮廓,但却受时间和间接证据的限制。而化石,作为了解过去的直接证据,不仅能展现生物的形态,还能透露其生存环境等重要信息,尽管存在样本少且有偏差的不足。
在生命历史复原的过程中,科学原则至关重要。徐星院士着重强调了奥卡姆剃刀原则,以鸟类起源研究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对世界各地化石的细致分析,依据这一原则确定鸟类是恐龙的一个分支。同时,相似性原则也在判断生物亲缘关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鸟类起源的研究是本次讲座的重点之一。徐星院士详细介绍了冠群鸟类的生命之树,指出其起源于约72 百万年前,历经恐龙大灭绝后的辐射演化。在探讨鸟类翅膀演化时,他指出化石数据和胚胎发育数据的矛盾引发了对恐龙手指退化过程及同源判断的深入思考,这或许预示着新研究范式的诞生。
关于鸟类的飞行行为,徐星院士运用同一性原则,结合形态生态学和生物力学方法,推测了灭绝动物的飞行能力,并介绍了小盗龙等恐龙的飞行相关研究。
讲座中,徐星院士还分享了一些有趣的科学发现和研究历程,如在《卧虎藏龙》拍摄地发现难逃泥潭龙化石,以及小盗龙化石研究中不同团队的观点差异,揭示了科学观察中的认知偏见。
在提问环节,师生积极提问,涉及恐龙分类、科研成果产生的制约因素、科研论文可信度判断、如何避免科学观察中的认知偏见以及如何做好科普工作等多个方面。徐星院士一一耐心解答,强调了广泛阅读文献和跨学科交流的重要性。
徐星院士的讲座不仅让大家对生命演化历史和鸟类起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激发了大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更为师生的学习科研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指引。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