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德才教授课题组赴滁州市开展文物研学活动

发布者:贾倩发布时间:2025-05-20浏览次数:10

4月23-24日,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龚德才教授课题组赴安徽省滁州市开展文物研学活动。此次活动通过博物馆参观、文物古迹考察与现场研讨教学等形式,深化了学生对文化保护的理论认知,有效提升了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相关研究积累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4月23日上午,研学团队首站参访滁州博物馆。滁州博物馆是皖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建筑面积约1.96万平方米。馆藏文物及标本2000余件,其中包括清康熙青花《醉翁亭记》山水诗文大将军罐、汉铜甗等6件国家一级文物。博物馆基本陈列分“自然风物”和“历史文化”两大主题。师生们观摩了滁州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文物展陈序列,馆方专家着重讲解了滁州地区出土的重要文物,包括青铜器、石刻、瓷器和革命文物等代表性藏品。

团队还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滁州无梁殿以及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醉翁亭和琅琊寺等展开深度考察。在醉翁亭前,博士生周光昭结合县志资料,向大家讲述了醉翁亭历史上的形制变迁和相关名人轶事。琅琊山石刻旁,师生通过观察碑刻风化痕迹与分布规律,探讨环境与人类活动对石刻保存的影响。

4月24日上午,研学团队赴凤阳县博物馆开展专题考察。该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设历史文化、钟离古国、大明中都三大主展厅及临时展厅,展陈文物987件,包括14件国家一级文物。镇馆之宝为明中都皇故城出土的大殿蟠龙石础,重22.2吨,以白色花岗岩雕刻而成,础面雕饰翔云纹图案,础槽突起精雕蟠龙飞舞,展现了明代皇家建筑艺术。钟离古国的青铜器与独特墓葬形制也令人印象深刻。

团队还前往明中都遗址进行考察。遗址核心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现存午门、西华门等遗迹,出土蟠龙石础及巨型石础等文物,展现明代皇家建筑最高规格。其“工”字形宫殿布局填补了明清都城考古空白,2021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现为免费开放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明中都考古发掘领队、全国先进工作者王志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大家深入考察了明中都遗址出土的石质构件、琉璃瓦当以及文字城砖。石质构件和琉璃瓦当的精美纹饰让大家得以窥见明中都建筑的华丽,刻印有工匠名字和属地的文字城砖使大家领略了明初先进的工程物料管理策略。同学们通过沉浸式观摩遗址发掘现场、梳理出土文物标本,结合王老师讲解的明中都城垣构造与石作工艺,围绕都城形制演变、建筑技法等议题展开多维度研讨,从考古实证与文献互证中深化了对明代皇家营建体系的理解。随后,团队参观了明中都午门遗址,午门是中都皇宫的南门,也是正门,石造基座上有精美的龙凤雕刻。针对城门洞两侧石刻的风化程度差异和城砖表层酥粉病害师生们展开了讨论。

4月24日下午,团队前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皇陵进行考察,神道两侧规模非凡的石像生是此次考察重点。明皇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为父母及兄嫂建造的陵墓,其神道长达257米,列置32对石像生,数量居历代帝王陵之首,雕刻工艺承宋启明,堪称艺术精品。团队重点研究了石像生的保存状况和修复技术,对比修复区域与原件的工艺差异,启发了大家对文物原状和修复技术的思考。龚德才教授现场讲授了石刻文物保护的关键技术,从污染病害的成因分析到清洗方法的选择,再到粘接加固等防风化技术的应用,为同学们呈现了一堂生动的文物保护实践课。

随着明皇陵考察的结束,此次文物研学活动也进入尾声,在夕阳余晖下,团队带着满满的收获返程。这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学术之旅,通过沉浸式考察、专家讲解与跨学科研讨,将文献考据与田野实证结合,不仅深化了师生们对江淮地区历史发展的认知,更在实践中体悟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多元路径,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多维视角与方法论启示。两天行程跨越千年历史,团队既在展厅与文物和历史对话,又在遗址研讨保护技术——这正是文物事业的魅力:用实证追问过去,以保护守住未来。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文物保护科学基础研究中心)